旗舰机型困局:苹果、三星和谷歌在电池创新上是否停滞不前?
旗舰机型困局:苹果、三星和谷歌在电池创新上是否停滞不前?

截至2025年末,智能手机电池技术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正招致业界巨头苹果、三星和谷歌的强烈批评。当竞争对手们正以更薄、更实惠的设备搭载更高容量的电池,不断突破极限时,这些领先制造商却似乎停滞不前,其高端旗舰机型仅提供微不足道的升级。
多年来,三星的Ultra系列,包括备受期待的Galaxy S26 Ultra,一直配备5,000毫安时电池和45W有线充电——这一规格自2020年以来基本未变。同样,苹果的iPhone 16 Pro Max作为目前的顶级型号,其电池容量相比iPhone 13 Pro Max的4,352毫安时仅有微小提升,目前达到4,685毫安时,充电速度更是出了名的慢。谷歌的Pixel系列也进展缓慢,Pixel 10 Pro XL从其2021年的前代产品升级而来,电池容量达到5,200毫安时,充电功率为45W。
这种停滞不前与中国制造商的创新形成鲜明对比,尤其令人沮丧。2025年,配备7,000毫安时电池的手机已司空见惯,甚至在中端市场也是如此。例如,小米推出了一款售价200美元的设备,其7,000毫安时电池的手机甚至比目前苹果和三星的旗舰机型更薄。荣耀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搭载8,000毫安时电池的荣耀Power,而一加最近发布的Ace 6 Max也拥有7,000毫安时电池,所有这些机型都保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纤薄设计。
批评人士指出,尽管碳硅技术和电池容量限制常被提及,但拥有苹果、谷歌和三星这样庞大资源的公司,本应在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非落后。这种在智能手机最关键功能之一上“偷工减料”的做法,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失望,他们质疑,当市面上有更优选择时,为何还要为这种感觉过时的技术支付高昂的价格。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阅读英文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请仔细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