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地区面临缅甸稀土开采引发的日益严峻毒性危机。
Image from NPR从缅甸流入泰国、包括湄公河重要支流在内的多条河流,目前正遭受砷和其他有害金属的危险污染,引发了一场严重的跨界环境灾难。这场危机直接源于缅甸掸邦稀土金属开采的失控式增长,其背后是全球永不满足的需求,并因该地区持续的内部冲突和治理缺失而进一步加剧。
自2025年2月水质显著恶化以来,泰国清莱府当地居民报告出现皮疹,并避免使用河水。泰国污染控制厅的检测显示,考河(Kok River)的砷含量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限值的四倍,赛河(Sai River)和鲁阿克河(Ruak River)也发现了类似的污染,这些河流最终都汇入湄公河。这种污染威胁着数百万人的灌溉、农业、渔业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水源。
“国际河流”等环保组织警告称,这只是更大灾难的“第一章”。专家们将这种情况描述为“狂野西部”式的无序状态,独立的佤邦联合军(UWSA)控制着矿区,并据称利用河流倾倒废弃物。尽管中国自身已收紧了环境法规,但它仍然是缅甸稀土的主要进口国,约占其供应量的一半。
2022年高盛环境奖得主、环保人士尼瓦特·罗伊卡瓦(Niwat Roykaew)敦促北京利用其对佤邦联合军的巨大影响力来减轻损害。上个月出现了一线希望,中国大使馆承认了“重金属污染”并呼吁“友好对话”,随后中国领事馆与环保人士进行了直接接触。这标志着一个潜在的转变,尽管倡导者们誓言将继续施压,以促成具体行动,阻止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阅读英文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请仔细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