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还是热潮?今日估值与25年前互联网泡沫破裂对比
Image from Fortune随着人工智能投资的飙升,市场观察人士正将当前的人工智能热潮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进行鲜明对比,后者在2000年3月轰然破裂。尽管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和Meta的马克·扎克伯格都承认当前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估值,但专家们仍在争论历史是否会重演。
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99年至2000年美联储的加息以及全球经济衰退。这使得投机性科技投资的吸引力大减,暴露了那些估值高得惊人但几乎没有收入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今天的人工智能热潮而言,一个关键的相似之处是90年代末出现的“基础设施过度建设”——当时电信公司铺设了数百万英里未使用的光纤电缆,导致灾难性的产能过剩,并引发了康宁(Corning)和西恩那(Ciena)等公司的倒闭。
如今,OpenAI、软银(SoftBank)、甲骨文(Oracle)和MGX等公司正在支持耗资5000亿美元的“星门计划”(Stargate Project),旨在建设一个全国性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网络,这与过去的激进扩张如出一辙。然而,也存在关键差异。与许多互联网初创公司不同,主要的人工智能参与者正在产生可观的收入。微软的Azure云服务,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大,实现了39%的同比增长,年化运行率达到860亿美元;OpenAI预计到年底其年化收入将达到200亿美元。
尽管如此,一个严峻的“现实检验”迫在眉睫。在过去两年中,科技巨头已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了约5600亿美元,但总共只产生了35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相关收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已投入超过400亿美元,但95%的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未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核心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估值和基础设施支出能否通过短期回报来证明其合理性,或者,就像90年代的“暗光纤”一样,今天的大部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是否会闲置,等待需求赶上供应。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阅读英文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请仔细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