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罢免”运动:一年之后,对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台湾“大罢免”运动:一年之后,对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台湾“大罢免”运动:一年之后,对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Taiwan's 'Great Recall' Movement: A Year Later, What Was Its Impact on Political Landscape?
Image from BBC
一年前,台灣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罷免」運動,旨在罷免數十名被指控與中國走得太近的立法委員。2024年7月26日星期六,24個選區的公民參與了一場關鍵投票,而另一輪投票則定於2024年8月舉行。這波被稱為「大罷免」的罷免請願浪潮,旨在重塑台灣立法院的權力平衡。此前,總統賴清德所屬的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於2024年1月贏得總統大選後,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民眾黨)在立法院取得了主導地位。 這場運動源於廣泛的民意憤怒,尤其是在野黨通過了被許多人視為損害民主制度並可能進一步擴大北京影響力的爭議性法案之後。2024年5月,數千人加入了「青鳥行動」抗議活動,他們認為以對中國持較友善立場而聞名的國民黨正受到北京的影響。儘管國民黨否認這些指控,但國民黨立法委員高調訪中的行程加劇了外界的疑慮。 罷免行動主要針對國民黨立法委員,其中31份請願書已獲得足夠的初步支持,得以進入最終投票。民進黨最初對此保持距離,但最終給予了支持,總統賴清德敦促黨內官員協助支持罷免的團體。然而,此舉加劇了在野黨的指控,他們聲稱民進黨是為了政治利益而策劃這場運動,希望藉此確保立法院的多數席次。 由國民黨及其盟友組織的反罷免集會也吸引了數千人,發言者譴責這場運動不民主,並指責民進黨採取威權策略。這場辯論凸顯了深刻的政治分歧,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台灣民主的真正捍衛者。罷免的成功取決於投票率,需要超過25%的登記選民參與投票,且超過半數同意罷免。 截至2025年7月,「大罷免」運動成為台灣民主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歷史里程碑。儘管2024年投票的具體結果因選區而異,但這場運動無疑擴大了公眾對立法問責制、兩岸關係以及台灣民主進程韌性的討論。其影響力持續塑造著台灣的政治策略和公民參與。

Read the English version (阅读英文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请仔细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